close
前言:
作者在此聲明抛卻著作權,接待列位盛德廣結善緣,盡可能COPY
假如你不喜歡這個網站一向跳出告白視窗,那麼你可以到這個網站來
或是到這個網站
經文: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翻譯社
爾時,釋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序遞次乞已,還至本處 翻譯社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白話:
猶如我所聽到 翻譯,這時候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和一大群的比丘眾人,共一千兩百五十人 翻譯社
這時,到了世尊吃飯的時候了,世尊穿起衣服,拿著缽,
進入了舍衛大城去乞食
吃完飯以後,把衣服和缽收起來,洗好腳,把坐墊鋪一鋪,坐在坐墊上面
譯者心得:
從這段論述可以知道,佛也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要吃飯,穿衣,
走路,行乞,洗腳,鋪坐墊,沒有什麼特異功能或其他奇異的處所
********************************************************
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左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順而白佛言:
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白話:
這時候長老須菩提,在一大群人傍邊,從他的坐位站了起來,露出了右肩,右膝著地,
合起手掌,很恭敬 翻譯跟佛說:
罕見 翻譯世尊,如來善於教誨每一位菩薩,善於叮囑每位菩薩,
世尊,善男子馴良女人,發了慈悲心以後,應當要怎麼做??
應當要若何降伏這個慈悲心??
譯者心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翻譯慈悲心
因為慈悲心就是菩薩心,所以用無上正等正覺來尊稱祂
看到這裡,你必然覺得很奇異,發了慈悲心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還要降伏慈悲心呢??
因為,執著在慈悲心裏也是一種魔難
例如,我們知道了一場災害,有很多人都釀成了難民
我們發了慈悲心,我們很想要那些難民能離開魔難
但是很歉仄,要不到,當然,也會疾苦
例如,我們看到了一個乞丐,我們發了慈悲心,感覺她很可憐
我們給她十塊錢,希望她可以過 翻譯好一點
可是,若是我們執著在慈悲心裏,一天到晚在憂郁這個乞丐
這個憂慮,就會釀成我們 翻譯懊惱
例如,我們看到一隻受虐 翻譯小狗,我們發了慈悲心
我們很心疼這隻受虐 翻譯小狗
但是,假如我們因此產生劃分心,對虐待小狗 翻譯人不慈悲
認為這小我應當下地獄
那麼,我們就會落空化解怨恨的聰明
所以須菩提會問佛,應當要怎麼去降伏慈悲心??
降伏,是將其變 翻譯更好的意思,不是將其消滅或綑綁的意思
有良多人將降伏其心解釋成降伏本身的妄心
本人其實不這麼認為,因為,發了慈悲心以後
除了執著在本身慈悲 翻譯感觸感染裡以外,不成能還有其它的心念
我們細心 翻譯感受本身
我們對一個乞丐發了慈悲心以後,還有可能同時產生貪念,想偷他碗裡 翻譯錢嗎??
我們對一個乞丐發了慈悲心以後,還有可能同時產生嗔念,怪罪他故障交通嗎??
我們對一個乞丐發了慈悲心以後,還有可能同時產生思疑,認為他是假 翻譯嗎??
發現了嗎??
發了慈悲心以後,五毒就不存在了
你才會認為人類必需無時無刻的去降伏本身 翻譯貪嗔痴慢疑
然後,你很盡力的去進修這些降伏妄心 翻譯方式,實在是很辛勞
但是,本人認為,讓本身發一個正確的慈悲心就行了,何須那麼辛苦??
之所以會因為本身的貪念而去危險他人,那是因為本身對別人沒有發慈悲心
之所以會因為本身 翻譯嗔念而去指責別人,那也是因為本身對別人沒有發慈悲心
之所以會因為自己的癡情而去危險本身,那也是因為自己對本身不慈悲
發現了嗎??
我們只要對萬事萬物發一個准確的慈悲心,五毒自然會消失
這是一件很簡單的工作,現實上,沒有什麼妄心好降伏的
若是你能在當下發一個慈悲心,那麼,當下的你就是菩薩
從如今入手下手,佛會用菩薩來稱謂你
我們在看經文,就如同我們在聽演講一樣
沒必要刻意的去研究一字一句的用法和精確的诠釋
如何去體會演說者的感情和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有沒有發現到,須菩發問的是善男人馴良女人應該要怎麼做??
我們正在看經文的人,就是善男人馴良女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慈悲心
而須菩提正在幫我們請教佛,我們應當要怎麼做??
應當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做??
還有,既然須菩提是在幫善男人馴良女人發問
那麼,佛當然不會去回答一些善男子馴良女人搞不懂的東西
****************************************************
經文:
佛言:
善哉善哉 翻譯社須菩提,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善男人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白話:
佛說:
善阿!!善阿!!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
如來善於教誨每位菩薩,善於叮囑每一位菩薩,
你而今細心 翻譯聽,我來告訴你,
善須眉和善女人發了慈悲心以後,
應當要如許做,應該要如許來讓慈悲心變的更好
須菩提說:是的,世尊,很願意很歡快的想要聽你說
**************************************************
經文: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
若化生、如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翻譯社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故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白話:
佛告知須菩提:
各位菩薩及摩訶薩,應該要如許子的來讓慈悲心變的更好
所有一切的眾生,我都要令他進入無餘涅盤,從此不再輪迴
就像如許的滅渡了無數的眾生,現實上沒有一個眾生獲得滅渡
為什麼呢??須菩提,若是菩薩著了相,有分別心,就不是菩薩
譯者心得:
發現了嗎??
上一段經文裡,佛說他要來教訓善須眉馴良女人應當要怎麼做
然則從這段經文起頭,佛將發了慈悲心的善男子馴良女人稱呼為諸菩薩摩訶薩
固然了,諸菩薩摩訶薩,這是佛對我們的尊稱
我們的心裡很清晰,我們還沒有達到菩薩的境地
可是我們知道,佛用如許的心情來看我們,我們也應當用這樣的心情來看別人
我們如果看到有人發了慈悲心,在積德,在那個當下,我們也可以稱號他是菩薩
他人的善行是真是假,其實不主要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
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這一段話,我們不要去鑽牛角尖,歸正是眾生就對了
有生命,就有靈魂,所有 翻譯魂魄都叫做眾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翻譯社
這四句話,就是金剛經 翻譯精髓,這就是一個准確的慈悲心
金剛經接下來的許多說法,都是在解釋這一個慈悲心罷了
慈悲心裡常常會有一個眾生皆在受苦的心相
這個心相會引發我們 翻譯悲傷和煩惱
所以,發慈悲心的時辰要有如許的心態
那就是,所有的眾生全都被我滅度成佛,進入了無餘涅盤
但是,即使滅渡了所有的眾生,現實上沒有一個眾生被我滅度
因為他們原本就會成佛
細心的感受一下,若是你發了慈悲心之後有一個這樣的心態
那麼你的慈悲是否是就比力不會再有悲傷和煩惱
假如你還體味不到,那麼,你可以把它當做是一個真心的祝願
祝願所有的眾生掃數進入無餘涅盤,全部都成佛
因為,要滅渡一切 翻譯眾生
因為,一切 翻譯眾生都是平等的,包括本身也是眾生
所以,對眾生沒有離別心,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劃分心 翻譯意思
只要對眾生都沒有分別心,不分好或壞,我們都願意渡他成佛
那麼,即使是面臨一個無惡不做的大壞蛋,我們也不會恨他
那時,我們天然會產生化解痛恨,渡他成佛 翻譯智慧
自己和眾生原本就是佛
我們必須瞭解,所有的靈魂都有佛性,城市成佛
也許不是在這一世罷了
所以,發了慈悲心 翻譯菩薩,沒有離別心,祂會把所有的眾生當做佛來對待
佛竟然用了四句話就讓我們瞭解,什麼是真正 翻譯慈悲
並且以一句"實無眾生得滅渡者",點破了慈悲心裏 翻譯眾生相
就猶如證嚴法師說的,做善事,碰到了就做,做過了就忘了
也就是說,隨緣就行了,不用太甚執著在渡眾生這件工作裡
有很多人會執著在慈悲心裡,認為本身應該去渡良多良多的眾生
這種心態就是基於有眾生可以渡
這就是著了眾生相,所以才會認為渡眾生是真實的事情
其實,沒必要我們去滅度,眾生原本就會成佛
我們之所以會發了一個滅度眾生的心願,那是因為本身的慈悲心引發的
所以,滅度眾生只是成全本身的慈悲心罷了
現實上,沒有任何眾生被自己滅度
還有,若是渡眾生是有福德的,那麼我們的心裡是不能想要阿誰福德的
因為現實上,沒有一個眾生被我們渡化
做善事,只是因為我們想要去做罷了
我們並非想要什麼福德
若是我們因為想要福德而決心的去做善事,那就沒有福德啦
因為那不是真實的慈悲,那是有需求的慈悲
真實的慈悲,只是想要支付罷了,其實不需要取得什麼
就猶如,妳疼愛妳的貓咪
可是你曆來也沒有想過,妳疼愛她以後會獲得些什麼
只是很簡單的,妳想要疼愛她罷了
就如同,你扶一個老婦人過馬路
那只是你想要去做的罷了,你其實不需要獲得些什麼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感受,我想,大家應當認同吧
這種感觸感染裡有一點點 翻譯喜悅,一點點的暖和,那是本身所喜好的感受
你是不是有到公園裡去餵過鴿子??
或者是到某個池塘去餵魚??
當妳在做這些事的時辰,是否是感受有點喜悅??
這類喜悅並非因為某個事理很准確,然後你去完成它才產生的
這類喜悅和事理一點關係也沒有
此刻,你仔細的去回想,細心的去體味這種感觸感染
然後,你把世尊所說 翻譯那四句話拿來印證自己的這種感觸感染
是否是很單純的想去對眾生好罷了??
是不是做的再多也感覺自己沒有做過什麼??
OK
此刻,你有沒有一種 →→→ 對啊!!就是如許的感受
只不外是世尊所說 翻譯那四句話,把這種感受加強的很深而已
強到對所有的眾生都是如此的感觸感染
不管他是什麼,不管他的狀況若何,都是用這類感觸感染去看待他
用這種感觸感染去面臨每一個人,每一個人你都想對他好
用這類感受去面對每一個生命,每個生命你都想對他好
即便是面臨你的傢俱,碗筷,電鍋.....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每種東西你都想對他好
經文是用來印證本身的,金剛經就是那麼容易印證 翻譯器材,祂很簡單
假如你先入為主的認為祂很艱深,那生怕會什麼都印證不到
若是你印證的到,那你再繼續往下看
假如你印證不到,那就此打住吧
先把這類感受搞懂再說
以上教的,就是發了慈悲心以後,應當要有的心態
接下來要教的,就是發了慈悲心以後,應當要怎麼做
***************************************************
經文: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白話:
還有,須菩提,菩薩在佈施的時候,是沒有固定的做法的
佈施的時辰不會被限制在色,聲,香,味,觸,法,裡 翻譯某一項
譯者心得:
我感覺"住"這個字是整篇經文裡最難翻譯 翻譯字眼
我們必需先對它有一個准確 翻譯感受
你才不會感覺,怎麼一會兒翻譯成如許,一會兒翻譯成那樣
以我們 翻譯身體來講,我們住在一間房子裡,等於是在利用這間房子
以心靈層面來講,我將"住"注釋成以下:
在某個感觸感染裡,利用這個感觸感染
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身上對外境 翻譯每個感觸感染
所以我將"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翻譯成
佈施的時刻不會被限制在色,聲,香,味,觸,法,裡 翻譯某一項
也就是說,我們有什麼,就佈施什麼,
碰到別人需要什麼,就給什麼
他人需要安慰,我們就給他撫慰
別人需要推車,我們就幫他推車
小狗狗餓了,我們就給她東西吃
OK
一個准確的佈施,就是對眾生都沒有分別心 翻譯去賜與
很簡單的付出,完全沒有其他 翻譯意念
金剛經,就是在教我們如何去發一個准確的慈悲心
若何把這個慈悲心應用在我們的平常生涯中,如許罷了
不是什麼很精深 翻譯佛法,也不是那種讓一般人體會不到的境地
我所翻譯的經文,都是很其實的言語,會讓你本身去驗證是不是真實
你不需要去瞭解什麼典故,也不用去專研文字上的事理
你只要用心去體會就能夠了
*******************************************************
經文: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故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弗成考慮。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考慮不?
不也,釋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考慮不?
不也,釋尊 翻譯社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考慮。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白話:
須菩提,菩薩應當如許子的來佈施,不被限制在相裡
為什麼呢?若是菩薩的佈施不被限制在相裡,那麼福德是沒法想像的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東方虛空,你可以想像嗎?
須菩提說:沒法想像啊,釋尊
須菩提,西南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以想像嗎?
須菩提說:無法想像啊,釋尊
須菩提,菩薩的佈施沒有被限制在相裡,福德也是如斯無法想像的
須菩提,菩薩就應當像所教 翻譯如許來做
譯者心得:
這段話的問答,就是在申明,虛空這種現象,是腦殼沒法想像的
相由心生,這句話相信各人都聽過
有什麼樣的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相
例如:有一個無惡不作的人
因為我們的心裡很討厭他;所以,我們眼裡所看到的他,就是壞人
之所以會產生如許的相,是因為我們有分別心
我們會去辨別,誰是大好人,誰是壞人,什麼是我,什麼是你
但是,在菩薩 翻譯慈悲心裏,是不會被限制在相裡的
因為,所有 翻譯眾生都要將他滅渡成佛
壞人也是眾生之ㄧ
菩薩的佈施,不會因為他做過壞事,就不佈施給他
因為,在菩薩的慈悲裏,是沒有別離心的
所以說,菩薩的佈施應不住於相
耶穌說:當別人打你右臉的時候,你把左臉也給他打
可是,在我們的心裡,打你右臉 翻譯,就是你的敵人
你會想報復,你會想打回來
你若何能像耶穌一樣 翻譯,被打了,還是沒有別離心
還是一樣的對別人慈悲??
耶穌也看過金剛經嗎??
其實,溝通 翻譯慈悲心,就會產生相近似的說法
只是使用的言語和表達的體式格局紛歧樣而已
*******************************************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釋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故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翻譯社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白話: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用"身相"來看見如來嗎??
須菩提說:不成以!!釋尊,不行以用身相來看見如來
怎麼說呢??如來所說的"身相",就不是"身相"
佛告訴須菩提,
譯者心得:
這段話的意思很簡單,適才佛跟須菩提講說,不住於相
現在就是用別的一個例子,來解釋不住於相 翻譯狀態
意思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如來佛 翻譯身體,並不是看到了如來佛
後面 翻譯經文還會提到,有一小我叫做轉輪聖王
這個人有如來身相裡 翻譯32種特徵,然則這小我不是如來佛
所以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我們必然會用一個人外表 翻譯邊幅來認識他
可是,這小我外表 翻譯邊幅並不等於他
發現了嗎??
如許的感觸感染,實際上是從我們的心裏發射出去,然後又反射回來的
因為若是沒有提到表面,別人就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樣子去辯識他
然而,我們的意念想表達的是對這個人的感觸感染,不是在講這小我的樣子
所以說,如來所說身相,既非身相
這段話 翻譯意思,同時也是在說明
所有的眾生,不管他是什麼樣的型態,我們都進展令他進入無餘涅盤
也就是說,在慈悲心裏,每個眾生都是佛
所以,我們眼睛裡說所看到 翻譯眾生相,其實都是虛假的
現實上,每個眾生城市成佛,只是還沒成佛而已
就猶如,一個小孩還沒長成大人,我們不克不及說小孩子就不是人
就猶如,我們眼裡的壞人
壞人也是眾生之ㄧ,假如我們沒有別離心,對壞人仍然有慈悲心
我們一樣的進展這小我可以離苦得樂,那我們就不會看到壞人
那時候,我們就看到佛了
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看到這裡,也許你已不止一次的辯駁我
所謂的沒有離別心,那不就是等於→長短不分
對壞人慈悲,讓壞人繼續為非作歹,這等於是對好人殘暴
OK
你冷靜一下
我們先細心的觀察一下,從經文的開首,一向到而今
佛無形中在轉達一個意念,那就是→以心生法
然而,我們一向都生涯在→以法生心 翻譯世界裡
所以,我們只學會了用外界産生的是非,來成為自己心裏的判斷
我們可以或許很清晰的去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在這個判斷産生確當下
我們的內心就構成了,我喜好什麼,我厭煩什麼
這就是我們所習慣的模式→以外界的法來產生本身的心
不論是以心生法,照樣以法生心
這裡面並沒有什麼長短,也沒有什麼需要去取捨的
這二者是可以並存的,這兩種聰明我們都需要去學習
然則我們必需相信,我們 翻譯心量還可以更大,我們還可以變的更好
只要我們的心能夠一直連結,像開首時所說的那樣寧靜
像餵魚,像餵鳥....那樣寧靜
逐漸的,我們在看工作就會有一種穿透力
所有的善來自於樂,所有 翻譯惡來自於苦
惡人之所以為惡,那是,他連自己的苦在哪裡都沒有覺知
他不知道,外在 翻譯産生,沒法弭補本身內涵的缺憾
他也不知道,讓自己的心很美,讓本身的內涵有暖和,才是對自己最好
也就是說,他不知道該如何愛本身
這些都是他的生命需要去進修,需要去修練的
但是,反觀我們本身,我們需要去修練 翻譯是否是還有更多
所以,我們而今不必去評論辯論是非
因為,我們來看這篇經文,最重要的是在修心,而不是去辯論法的長短性
從一起頭,佛所教我們的心態,到而今,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佈施
從發慈悲心去渡眾生,到沒有離別心到應無所住行於佈施到佈施應不住於相
每一段經文所表達的意思悉數都是相通的,在意念 翻譯表達裡沒有任何的斷層
如果你感覺體味不到,麻煩你,從頭再看一次
假如你完全瞭解了,那麼,你是不是會像須菩提一樣,產生以下的疑問??
***********************************************
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
釋尊,很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做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決心信念,以此為實。
聞是章句,甚至一念生淨信者,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於無量萬萬佛所種諸善根。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翻譯社
白話:
須菩提很率直的跟佛說:
釋尊,若是還有眾生,聽到了你所說 翻譯這些話,他會相信嗎??
佛告知須菩提:
不要如許說,如來消失後,再過500年
有持戒修福的人,在這些話裡面,可以或許生出決定信念,以此作為真實的
聽到了這些章句,而達到一個動機產生平靜的
該當知道阿誰是人,已經不是少數的佛所種的善根
已經是無量千萬萬萬的佛所種的各種善根
須菩提,如來洞悉知到,洞悉見到
是每一種眾生,得到如斯無量的福德
譯者心得:
從這個發問中,我們感受到須菩提 翻譯慈悲
他擔憂,其他國家 翻譯人或後世的人,聽不懂金剛經
這是一個很是現實的問題
他的心裡一定認為,佛現在所說 翻譯真谛
可能只有他們這一群有福澤的人能完全瞭解
這部經典撒佈下來,下一代的人能懂嗎??其他國度的人能懂嗎??
然而,慈悲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感情,不是懂事以後才學來的
若是你細心 翻譯考察一個三歲小孩,你會發現
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充滿喜悅,他生成就是熱愛著每個生命
如果你在他眼前受了傷或傷心難過了
他必然會很想疼愛你,固然他還不會用言語來表達
但是,你必然會感受到他 翻譯真心
假如他看到了一隻小狗
你對他說:我們把這隻狗狗殺來吃好不好??
他必然會對你說:不要
假如我們還記得自己的小時辰
是否是都曾很進展可以有一隻寵物來讓自己疼愛??
乃至,會把一個沒有生命 翻譯娃娃當做有生命的娃娃來疼愛
這究竟是誰敎你的??
沒有人敎過你,沒有人告訴你要這麼做
那是你的本性,你生成就是那麼的慈悲
但是,我們長大了,進修了許多長短對錯的道理
甚至連慈悲心,我們都誤以為必需去進修才會有
所以,有良多的大事理在教我們,要積德,要關懷他人,不要殺生...等等
我們真的需要被這些大道理教誨嗎??
或是,拋開所有長短對錯的大事理,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原本來本的自己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小孩↓↓
這個小孩,豈非不是曾的本身??
他叫醒了我們內涵的真實
對他來講,這沒有什麼好打動 翻譯,因為,本來就是如斯
六祖惠能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豈非不就是這樣嗎??
所以,佛也給須菩提做了一個很完全的比方:
如來消逝後,再過五百年
如來怎麼可能會消逝??
如來一直都和每個釋教徒的慈悲相對應著,怎麼可能會消失??
就如同跟一個基督徒說:主消逝了
他一定會滿頭霧水
如來,其實就是我們的慈悲心,沒有去,也沒有來,所以叫"如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那時的情形下,說出來的這句話是什麼感受
如來消失了,也就是所有人的慈悲都消逝了
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這個世界只剩下掠取和殛斃,何其的可駭和悲涼
然後,眾生在這種疾苦的世界裡,輪迴了500年
若是在阿誰時候,有一個持戒修福 翻譯人
他聽到了金剛經,他還會不相信嗎??
一個遭受過極大苦難的人,其實,不需要他人點化
他本身就會憬悟,本身會釀成菩薩
如來也知道,他們會得到無量的福德
這段經文真的值得我們再三的去感受和咀嚼
佛不在意外面的世界未來産生了什麼事
祂在乎的是須菩提 翻譯內心而今産生了什麼事
須菩提感覺這部經典說的太好了,於是對佛所說的話產生了法相
因為執著在法相裡,懊惱於是產生←太慈悲的人都有這類特性啦
佛很一定的說出將來的産生
未來所有的眾生城市因為金剛經而獲得無量的福德
若是我們是須菩提,我們聽到佛如許說,是否是就安心多了??
佛先消弭了須菩提的懊惱,讓他安心
接下來,佛會很是鋒利 翻譯廢除須菩提對金剛經的法相
***********************************************
經文:
何故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沒法相,亦不過法相。
何故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翻譯社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該取法,不應取不法。
所以義,故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況且非法。
白話:
為什麼呢?這些眾生,不會再有分別心,也不會執著在法相裡
為什麼呢?這些眾生,若是專心來取相,就是著了心相
假如用法來取相,就是著了法相
所以,不應該取法,不應該取非法
就是這個意義,所以如來常說:
你們大家啊,知道我在說法,就比如一個在划船的人一樣
划到哪裡就是哪裡,划過的處所不留痕跡
正確的法都應當將他捨棄,更況且是不准確的法
譯者心得:
唉呀!!真是大徹大悟
本來是自己著了法相,才會像須菩提一樣,憂慮未來的眾生是不是懂得金剛經
但是,在佛的眼裡,所有的眾生都具足了佛性,將來的眾生皆是佛
所以,所有 翻譯眾生都沒有劃分心,也不會執著在法相和心相裡
看到這裡,我們不再憂慮將來的眾生,我們的心裏更深切 翻譯平和了
本來世尊是針對著我們在說法,讓我們的心裏能和藹喜悅
我們發現,我們的心只是回到經文開頭時所說的狀況罷了
眾生皆是佛,這是打從一入手下手,我們的慈悲心就感觸感染到 翻譯
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本來 翻譯感受
對於我們 翻譯心來說,祂什麼也沒說
在慈悲心裏,正本就是"實無眾生得滅渡者"
說法,正本就是一個慈悲心而已,碰到什麼問題,就說什麼法
就會產生紛歧樣 翻譯法
假如執著在法相裡,那就會像須菩提一樣,產生疑問
所以說,一個菩薩在說法,只是源自於祂 翻譯慈悲而已
不該該執著在法相裡
若是成天把佛法和經文掛在嘴邊,那要若何去和每一個人交流??
並非每個人都能接管佛法和經文
然則,每一個人都能接管你的慈悲,不是嗎??
發現了嗎??
真正可以渡眾生 翻譯不是佛法,不是經文,是你本身的慈悲心
所有的經文,都是從慈悲心裏產生的
然而在慈悲心裏,其實是什麼"法"都沒有的
**************************************************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社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故故?如來所說法,皆弗成取,不成說,
非法,非不法。
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異。
白話: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如來獲得慈悲嗎??
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說:
如同我所瞭解佛所說的意思,沒有固定的法,只是慈悲
如來也沒有固定的法可說
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法,全都不行取,弗成說
不准確的方式,不是不正確的方法
這是怎麼說呢??一切的聖賢,都是以"無"作為方式,而有所差異
譯者心得:
須菩提 翻譯悟性很高,他立時知道佛所說的意思
只有慈悲心是不變的,但是"法"是隨人或隨境而轉 翻譯
即便是如來佛,也沒有固定的法可說
然則,須菩提只答對了一半
以後 翻譯經文裡,佛會讓須菩提瞭解,就連慈悲心也是與生俱來的
正本就存在 翻譯,並非學了佛法以後才會有慈悲心
如今,我們先來看看佛對須菩提的答覆有什麼增補申明
為什麼說,如來所說法,皆不行取,不行說
因為,將如來所說的法取來對他人說,這個法就釀成了一個固定的法
法,是用來激發慈悲心的,然而,一個固定的法並不會合用全部的人
執著在法相裡的人,容易和他人起爭論
若是,只是帶著我們的慈悲,只是要引發出對方的慈悲心
面對紛歧樣的人,紛歧樣的情形,天然就會生出紛歧樣的法來
所以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弗成說
為什麼說,非法,非不法呢??
例如:
人人都知道,不應扯謊,尤其是落發人不打誑語
但是,假如不說謊,會害得一個人去自殺
豈非還對峙不說謊或保持緘默嗎??
主要的是慈悲心,而不是該不應扯謊吧!!
又為什麼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
這個意思就是說
有什麼樣的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人,和方法無關
心裡有義理,沒必要方式,就會產生一個課本氣的人
心裡有慈悲,不必方式,就會產生一個慈悲的人
假如說有方式可循的話,那麼人人不論是用什麼心
都利用統一個方法,就會釀成一樣的嗎??
絕對不是如許 翻譯
一樣 翻譯方式,用不一樣的心去做,就會得到紛歧樣的自己!!
例如
在某個清晨,某甲看到一個拾荒的阿婆
某甲趕快把家裡搜集 翻譯寶特瓶送給阿婆
某甲對這個阿婆好,他很開心,他正再開始他興奮的一天
現在 翻譯年青人都只顧本身,不知道要照顧老人家,道德沉溺.......
咒罵政府 翻譯無能:
發現了嗎??
同樣是把寶特瓶送給阿婆,一樣是在佈施,在積德
"法"是可以模擬,可以背誦的,但,只有"心"才是最真實的
所以說呢,一切 翻譯聖賢,都是以"無"為"法",而有所不同
**************************************************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釋尊,
何故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講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何故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話: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假如有一小我,把滿滿三千個大千世界的玉帛拿來佈施
那這小我所得到 翻譯福德多不多啊??
須菩提說:很多多少啊,世尊!!
為什麼??是福德,就不是福德的賦性,所以如來會說有很多的福德
如果有人,瞭解了金剛經
並且用那四句話,講給他人聽,他的福德勝過布施的福德
為什麼??須菩提,一切所有的佛,還有所有的慈悲心法
都是從金剛經裡衍生出來的
須菩提,所謂 翻譯佛法,就不是佛法
譯者心得:
什麼是福德??
什麼是福德性??
身體健康,很開心,是福德
兒女孝順,很高興,是福德
財源滾滾,很高興,是福德
................等等,很多啦!!
這些讓我們很高興 翻譯前提,我們把它稱作福德
福德性,就是"很高興"
所以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這句話很重要,各位必然要緊緊 翻譯記住
因為接下來的經文裡會一向提到福德和功德
例如
若善男人善女人於此經中,甚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例如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例如
當來之世,若有善男人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聰明,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績無量無邊功德
這些都是世尊在勉勵我們的話
世尊但願我們照金剛經所說的去做,去影響他人
所以世尊才會說我們會有很多 翻譯福德和好事
就猶如,我們看到他人在積德
我們會發自心裏的讚歎他→真是好事無量
我們的情意裡只是但願他 翻譯善心能延續下去
可是,我們必然不希望對方因為我們如許的讚美
就自認為本身真的是功德無量吧
同樣的,世尊也不會希望因為祂這麼說
我們就著了福德相和好事相,認為本身有什麼福德和好事
現實上
一小我的內在有喜悅,就是福德
一小我的內涵有暖和,有慈悲心,就是好事
此刻,我假設兩個現象,我們來觀察一下
現象一
有個媽媽,她的小孩成績欠好,背叛又沒禮貌
媽媽的心裡很難得,覺得本身很命苦,為什麼會生出如許的壞小孩??
對於這個媽媽來講,若是她 翻譯小孩成績好,又乖巧,又有禮貌
這樣媽媽就會很高興,這些讓她開心的前提,就是這個媽媽的福德
現象二
有個媽媽,她的小孩得了癌症,生命彌留
對於這個媽媽來說,只要她的小孩身體能夠健康
即便她的小孩成就不好,叛逆又沒禮貌,這些她都不在意
只要小孩 翻譯身體健康,她就會很知足,很高興
這個讓她開心的前提,就是這個媽媽 翻譯福德
發現了嗎??
福德的多寡並不是由外在前提所決議
內涵所要求的前提越多,相對感應出來 翻譯外在福德就會越少
也就是說,一小我會不會滿足,會不會高興
絕大部分的身分掌握在自己的心態,而不是外界產生 翻譯條件若何
我們老是認為有尋求才會有前進
如果一小我對自己的一切都很知足了,那麼她還有什麼好尋求 翻譯??
她的人生就會釀成沒有目標,沒有進步
但是,我們很難去認清,提高 翻譯本源並不是來自於本身的不知足
而是來自於每一個人 翻譯締造力
一個對於本身的一切都很滿足很高興的人,並不會落空本身的締造力
每個人都可以在當下很知足很高興 翻譯去闡揚本身的創造力
只是這個社會並非如斯的教育我們
這個社會只有教育我們必須去尋求成功
而這個成功 翻譯方針是因為對當下的不滿足而產生的
然後又告訴我們要滿足常樂,真的是很矛盾又很反常的教育
ㄏㄏ~~
這個話題扯太遠了
我們照樣回到經文吧!!^^
假如我們有滿滿三千個大千世界的玉帛,然後把它拿來佈施
那開不高興啊??
這是廢話,固然很高興嘍!!
所以如來會說,佈施了以後會有很多 翻譯福德
因為如來說:佈施了以後就會有很多的福德
所以人人在布施 翻譯時刻會很高興啊!!
搞欠好,搶著去佈施啊!!
所以說,不法,非非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只是出自於慈悲,只是為了要指導出眾生 翻譯慈悲
面臨什麼樣的眾生,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法,如斯罷了
所有一切 翻譯佛法,都是從這一個慈悲心裏生出來的
其實,只要有慈悲心,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佛法
但只如果言語,就是一種道理
我們瞭解了事理,才能帶給心裏擺脫和喜樂
但真正真實的得道,並非瞭解了一個事理
而是得到了內心的安祥和喜悅
*************************************************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故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故故?
斯陀含名一來往,而實無來往,
是名斯陀含 翻譯社
須菩提,於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故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翻譯社
須菩提,於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故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翻譯社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白話: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須陀洹"可以如許子唸,我獲得須陀洹的成效嗎??
須菩提說:沒有啊!!世尊!!
為什麼呢??
須陀洹的意思是入流,而沒有進入,沒有進入身上的感官裡
是稱號他為"須陀洹"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斯陀含"可以這樣子唸,我獲得斯陀含的結果嗎??
須菩提說:沒有啊!!世尊!!
為什麼呢??
斯陀含的意思是一來往,而現實上沒有往來
是稱呼他為"斯陀含"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阿那含"可以這樣子唸,我得到阿那含的效果嗎??
須菩提說:沒有阿!!世尊!!
為什麼呢??
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而實際上沒有不來
是稱謂他為"阿那含"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阿羅漢"可以如許子唸,我得到阿羅漢道嗎??
須菩提說:沒有阿!!世尊!!
為什麼呢??
現實上沒有法,稱謂他為阿羅漢
須菩提說:
世尊,假如唸了阿羅漢,我獲得了阿羅漢道,
就是著了相,起了別離心
世尊,佛說我獲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個分開阿羅漢道 翻譯社
世尊,我不會這樣子唸,我是分開了阿羅漢道
世尊,我如果這樣子唸,我獲得阿羅漢道,
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因為須菩提現實上什麼都沒有做,所以須菩提被叫做"樂阿蘭那行"。
譯者心得:
從這一段對答,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
佛號,只是一個佛的名稱,一個佛號只是代表了一個意思
並非唸了佛號就會獲得佛
須菩提很慈悲,相信各人都感受的到
可是須菩提認為,盡力唸佛號 翻譯阿誰人
已著了相,對眾生起了離別心
假如我們為了獲得佛,而去唸佛號,那是自己身上的貪念
純粹是為本身好罷了
而一個真實的慈悲,並非想獲得什麼,只是想付出些什麼罷了
當我們 翻譯身上有貪念的時候,何來的慈悲??
然則,我們也很清晰的知道,一個很努力想讓自己好的人
我們是很愛她 翻譯,因為,我們正本就是進展她可以過的很好
從須菩發問說:釋尊,很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就看出了須菩提心中 翻譯執著
也以須菩提自己對唸佛號 翻譯不執著為例
來廢除須菩提對金剛經 翻譯法相
*********************************************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 翻譯社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
菩薩肅靜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故故?肅靜佛土者,即非肅靜,是名肅靜。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該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翻譯社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故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白話:
佛告訴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如來以前在燃燈佛那裡,有獲得什麼法嗎??
須菩提說:沒有,世尊!!
如來在燃燈佛那裡,現實上沒有獲得什麼法
須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
菩薩有無把佛土弄得很莊嚴啊??
須菩提說:沒有,世尊!!
為什麼呢??把佛土弄得很莊嚴的,就不是肅靜,是叫做肅靜罷了
所以說須菩提,各位菩薩及摩訶薩,應該要這樣子的來生清淨心
不要從身體 翻譯感觸感染來生心
應當要不理會那些感觸感染來生心
須菩提,好比有一小我,身體就像須彌山那麼大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說:好大,世尊!!
為什麼呢??佛說那不是身體,只是把它叫做很大 翻譯身體
譯者心得:
所謂的"法",就是內涵的思惟所產生一段言語,或者是一種行為
思想,就是你的心裡在措辭或是在影象
你細心的感受一下是否是如斯??
我說法,你聽法
在這個進程裡,其實就是你自己 翻譯內心也產生和我這個說法者不異的言語或影像
這些言語在你 翻譯腦筋裡轉換成某種意念或感情,然後這些意念才能被你本身領受
也就是說,"法"是一個內涵的意念所產生的思惟
然後將這個思惟透過肢體,表告竣說話或行為
我們再視察本身深一點
你會發現,你之所以能夠接管我的言語,認為我說 翻譯很對
那是因為,你 翻譯內在本來就存在著和我不異的意念
差別是,說法者將這個意念轉換成言語表達出來
而聽法者將這些言語轉換成意念,然後和本身本來就存在的意念做驗證
若是,你的身上沒有和我相同的意念,或者是存在著不一樣的意念
你就會聽不懂我在說什麼,甚至你會產生分歧的設法主意來排擠我,或反駁我
所以說,這些你認為很對的道理,不是我灌注貫注給你的
是你本身的身上正本就存在的意念,它只是被我的言語驗證出來罷了
對於法沒有深入觀測的人,他就會用外界學到的法來產生自己 翻譯信心
然而,對於法有深入視察的人,法就釀成了一個驗證本身的工具
千萬萬萬的法,會驗證出自己的內涵某一個溝通的意念
所以說,找回了本身的慈悲心以後,所有的法都是空的
即便是如來佛,也沒有得到什麼佛法
一個好的師父,其實不在於他教授給你什麼
而是在於,他可以或許讓你丟掉些什麼
就猶如,而今的佛對須菩提一樣
祂讓須菩提連金剛經這麼好的法都丟掉
因為丟掉 翻譯越多,越能夠感受更真實的本身
那麼,我們也來看看目前的自己
在我們浏覽經文的過程中
是學到了些什麼,仍是丟掉了些什麼??
若是你感覺,你應該學些什麼
那麼,請你截至
請你能專心去印證就好
印證不到的,請你跳過,不要強求
因為,常識和聰明是不一樣 翻譯器械
所有的常識都是從外面學來的
而所有的聰明是從你的內涵跑出來或者被印證出來的
我們一直都在用一種進修常識 翻譯模式在對待本身
肄業若渴,這當然是我們很好 翻譯本性,正本就是應當如斯
我們可以運用常識來美滿外在 翻譯世界
我們是很高興 翻譯
可是對於聰明,那是別的一種進修模式
它和進修常識是紛歧樣 翻譯,它的模式叫做→恬靜
當你把感覺放在本身 翻譯身上,讓本身很舒適
就如同靈感光降的時刻一樣,在誰人刹時
你 翻譯腦殼恬靜了,沒有思考了,靈感就俄然蹦的跳出來
真實 翻譯靈感是天外飛來一筆的器材,並非被你想出來的
只是你沒有發覺到腦袋恬靜的那個刹時而已
可是,你必須知道,它不是從外面學來的
它一直都在你的裡面,只是還沒跳出來罷了
聰明也是一樣,它一向都在你的裡面,只是還沒跳出來罷了
它唯有從你的內在産生,才有可能去美滿你自己
所以,你不克不及像進修常識一樣 翻譯,認為他人說的很對就去記憶它
然後就要把它拿來用,把它拿來約束本身或束縛他人
然而,那只是事理很對罷了,那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我們適才看到誰人小男孩的影片,可以知道
他馴服了自己,他是很高興的
但假如今天 翻譯狀態是,他很想吃章魚丸,媽媽卻不準他吃
媽媽告知她要愛惜動物,不可以殺生.....等等,那狀態又會是若何??
所有的道裡掃數都很准確,然則,這個男孩的心裡難得
所以,你可以很放心的,他總有一天會去吃章魚丸
他將永久沒有機遇去找到那個真實的本身
准確的事理實際上是很恐怖的,他就在你的腦殼裡轉啊轉的
它節制著你,應當要如許做,應當要那樣做
你被一個准確的事理控制住了,你真的高興嗎??
又或是,我們應當像那個小男孩一樣
面對的是一個很真實的本身,而不是正確 翻譯事理
所以了,進修若何讓本身的聰明去很真實的産生才是重點
背誦了一大堆很准確的道理,其實是很危險的
OK!!
我們目下當今回到經文裡
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身上的感受
我們一向執著在身上的感觸感染裡,或執著在事理當中,心就會不清淨
若是我們不斷的執著在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 翻譯或想到的
心就會隨著起變化,那麼,那種帶著喜悅的慈悲心就不見了
例如:有人打你,你很在乎阿誰痛,你還會對對方慈悲嗎??
例如:有人罵你,你很在乎那句傷害你的話,你還會對對方慈悲嗎??
例如:你感覺有一小我很不講事理,你就已經厭惡他了
你還會對對方慈悲嗎??
所以說,一個慈悲的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相由心生
所以說,把佛土弄得很肅靜,只是看起來很莊嚴罷了,那不是莊嚴
對佛有肅靜的心,不管佛土若何,佛都很肅靜
所以,世尊對須菩提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比方
有一小我的身體就像須彌山那麼大,真的好大
但,那只是我們的想像罷了,那並非真正 翻譯身體
只是把它叫做很大的身體罷了
佛法就是如斯,佛只在意你心裡的感觸感染,其實不在意有沒有事理
就猶如,"三千個大千世界的玉帛"拿來佈施,這哪有事理??
這種事根本不成能發生
可是,你能很清晰的感受到那種喜悅
說法,就是針對每一個人心裏裡 翻譯感受,讓心裏喜樂和安祥
而不是執著在身外的是非對錯裡
****************************************************
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
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況且其沙 翻譯社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如有善男人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人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翻譯社
白話:
須菩提,若是恆河裡的沙,都釀成了一條恆河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