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少有人如斯說,一般行者皆馴服聖言量,以為諸佛妙理皆記錄在文字中。尤其中國人喜好說「文以載道」,所以迥殊喜好從故紙堆中找尋真谛。若文字未記載者,則不敢相信。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蒙昧者翻譯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翻譯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泹槃經翻譯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翻譯尼乃執卷問字翻譯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翻譯
第六:在人生進修的過程中,我們習慣於「有標準答案」、習慣於等「教員給謎底」翻譯目前倒要做一個,在本身的生活裡,自己發現問題,本身發現謎底(那時的最適解)的行者,跟著生命增長,還會發現更棒的答案(其實不默示開初的答案是錯的),所以真知沒有標準答案。這樣華頓翻譯公司們就如同無盡藏比丘尼一般,對惠能巨匠這句:「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起不異的共識,好像就在現場聆聽兩位大徳的對談翻譯因對此句的深入體味,而離開所有文字障翻譯
第四:知音難覓。有這種經驗的行者許多,但敢一定「這就是」的行者就不多了,所以當無盡藏比丘尼碰到惠能巨匠說出真了義的生命軌則時,心裏的震動和喜樂是一般行者沒法想像的,故曰:尼驚奇之。
【參請機緣第六】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翻譯尼驚異之。惠能巨匠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為何此的讚嘆?其理以下: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第三:無盡藏比丘尼是「看得到」的行者,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必然有「法就在那裡,看得到的自己拿。」的經驗。譬如華頓翻譯公司們曾到某地深切旅遊過,再看到他人描述該地風光的文章,這時我們一看就知道,是描述某地那特有的景色。所所以先有經歷後有文字,若無文字記錄,其實不表示沒有那種經歷。同理,諸佛妙理盡在虛空的千變萬化中,而非諸佛妙理在文字中。
尼驚奇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佛寺,延僧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放火燃燒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於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變,因名逃亡石翻譯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第二:這麼說才契合天然,先有萬物後有人對萬物感觸感染的記錄。如宇宙各星系,各星系中的恆星與行星皆有其軌道,本自存在,所以聖人經過觀測、領悟才說出:『天行健,正人以發奮圖強』的真谛法例。而非先有文字才有現象。
六祖壇精心得(98)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第五:從這段記錄,行者們應作如斯的檢討。一般信佛者,習於從經典、法師與善常識的著作中獲得法理,亦即抱著「諸佛妙理在文字中」翻譯可是真學佛者,應進修佛陀是以覺去發覺萬事萬物,而發現生命的法例。若執著從文字中得,縱歷千劫還是數他人心中寶。本師釋迦摩尼最進展我們像他一樣,能本身看到法,猶如昔日他本身看到法一樣。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說:「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翻譯守志奉道,其道甚大翻譯」此刻末學就愈來愈能體味鐘籬禪寺,開圓先生太教誨不由經典文字的深意了。因為生命的原則,不在灌註貫註常識,而是啟發本具的能力。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以下內文出自: http://blog.udn.com/lotus4401/923079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